研究生新型师生关系:公司化运营成趋势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们工作组一般由1个或者2个博导、1个硕导、几个讲师,再加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组成。”杨云参与的课题分为几个部分,如数据解析、数据模拟等,导师也分给了不同的学生来做。“女生有时会被派去整理整理零件,男生还会被派到工地上去。”
由于参与导师的课题也牵涉到毕业论文、奖学金评定等问题,“多给导师做事准没错。”周围很多同学也大多参加导师的各个项目。“参与老板的课题,出成果了,学生也有成就。”杨云提到,老板和老板之间也会交流学生的表现怎么样,“我们干得好了,老板也有面子。”
上海财经大学的研究生吴贤,同样忙导师布置的任务——翻译导师给的几十页外文稿。他告诉记者,导师最近在翻译一本有关企业管理的书,现在已经把原著分成了一项项任务,派到他所带的各位博士、硕士身上,“博士翻译的比硕士翻译的页数多、责任重。”据吴贤向师兄、师姐了解,这是导师一向的做法,最后成书时署上老师的大名。他表示,自己很愿意给导师做事,有没有报酬都没有关系,但并不希望老板以研究的名义,把学生当成老师减负的工具。“顶级导师是成天飞来飞去的,名导师是忙来忙去接题的,一般导师是评来评去的。我的老板算名导,门路很广,一年可以拿到三四个项目给我们来做。”
“遇上没项目做的话,生活费也不够,还得去外面找工作。”湖南大学的研二学生王军这样说道。目前,他正在参与导师布置的企业汽车节能优化的项目。
“你给他做事,他给你发钱,就是这样。我们导师蛮好,有时间的话会关心学生,这个雇佣关系跟外面的企业老板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如果要找工作的话,老师还会主动去推荐和关心。”王军表示。
“我帮老板做事是没有钱的。”上海师范大学的研究生郑枫说,“现在只能承认,导师带研有向公司化发展的趋势,而且愈演愈烈。比起外面的公司,在学校里给导师干能拿的钱真是少多了。”
衡量教授实力时,学校主要看他有多少项目
“我不喜欢他们叫我老板,尤其是当面那么叫我。”上海某高校理工科教授对记者这样说道,“功利。”他无奈地表示,现在已经习惯了学生管他叫老板。“只专心做学术的导师,清贫多了。衡量教授实力时,学校经常看教授有多少项目。有国家基金和没有国家基金的导师在学校的待遇是不一样的。”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提到,理工科学生叫导师为老板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样的情况没有有效的办法制约。你不能排除有些导师是在做老板,学生做完课题后导师给学生发工钱。但是也不可否认,学生在干活中学到本事了。”
戴教授进一步指出,对于只接课题,把课题全部给学生来做的纯粹像商人的导师,现在还没有什么考核的方式把他们从教师队伍中清除出去,只能通过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对教师本身的教育来改善。“老师不应该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用,学生不应该为了赚钱而做课题,这两点都很重要。”(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