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冲刺班讲义第三章2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三)“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总概念。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2、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位一体”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根据地革命;只有建立革命武装,并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只有建设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才有可靠的依托。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毛泽东特别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3、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4、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论述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4、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五、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一)“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决议”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特殊地位。
1、1927年9月,毛泽东在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井冈山的途中,在三湾进行了改编。规定班、排成立党小组,支部建在连上,营以上设立党委,连以上单位设立党代表,开始确立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创立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为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
2、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举行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古田会议决议”,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下,党和人民军队如何保持无产阶级特性的问题,如何将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的里程碑。
(二)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通过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体现出来的。这三大任务是: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人民军队三大任务的执行,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进行。
(三)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设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
(四)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即党指挥枪的原则的实现途径。
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领导来实现的。具体表现在:
1、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思想领导,就是要加强对人民军队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2、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政治领导,主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要为人民军队指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制定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要通过各种方式,使人民军队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毛泽东指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项基本原则是:(1)官兵一致;(2)军民一致;(3)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与军队政治工作原则相一致,还必须从方法上在人民军队内部实行三大民主,即(1)政治民主;(2)经济民主;(3)军事民主。以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执行。
3、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组织领导,就是人民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命令,听从党的指挥。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最直接体现。为保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组织领导,必须执行严格的革命纪律。
(五)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1、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对人民战争的思想作了概括,其基本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有一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作为骨干,有一套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即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2、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1)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②敌人的强大;③人民军队的弱小;④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2)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提出了一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主要是:①在战争的全局上,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为贯彻这一战略方针,要在战略防御中实行进攻战、战略持久战中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策略原则。②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形式,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③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适时实行战略转变。
(3)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