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为“边缘人” 研究生追着导师要活儿干

2007年12月17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杨凯的导师早年从国外游学归来,不仅在专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在教学理念上也十分开明,和一般导师反感学生出外实习不同,他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

    杨凯说,他的导师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也会带着研究生,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发展机会。

    但这种机会毕竟是有限的,不是每个研究生都能撞上。“免费的午餐不免费啊,这就要看谁和导师的关系好,追着导师要活儿干就是其中原因之一。”杨凯坦率地承认,很多时候大家愿意揽一堆的活儿,也是出于这种私心。因为研究生人多了,竞争激烈了,从“买方市场”转到了“卖方市场”,即使半年不干活导师也不会来抓你训你,但是关系疏远了,慢慢成为“边缘人”,自己的损失更大。

    和杨凯一样,即使再苦再累,甚至补助报酬很低,不少研究生还是“追”着导师要活干。

    李博高高的个子,浓浓的眼眉,是北京某工科院系的研究生。导师的项目特别多,李博双休日经常是在实验室度过的,还随时可能被派到外地出差。

    “虽然蛮辛苦的,但总算把任务都完成得还不错,导师对我也挺满意。”李博说。

    有一次,李博导师临时有事情出国,他只好替导师去山西某国营煤矿完成机械设备的研究安装。他成功地完成了任务,还写成了一篇颇有观点的论文。后来,在某次全球环境保护的大会上,李博导师帮助李博发表了论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这篇论文给李博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并获得了一大笔经济上的收入,还得到了毕业后直接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

    “我很感谢我的导师,没有他,也就没有我现在的一些成绩。”李博说。对后来的师弟师妹们,李博的忠告是,能给导师干活肯定不是一件吃亏的事,只怕竞争多了没有这种机会,这些积累都是在为以后打基础。

    既能锻炼又能拿报酬 给导师打工何乐而不为

    电话采访王里的时候,他正在山东。

    “在跟一个活儿呢,老板有事,就让我过来了。”王里说。

    很多研究生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老板管自己的学习、科研,还管给自己发钱,干多少活,发多少补助,都是老板说了算。

    王里是清华大学某工程系的研究生,由于专业能力过硬,是导师手下的得意门生。一般有什么事儿,老师走不开,便让他出去独当一面。

    “有时候也觉得蛮累的,而且女朋友也老怪我,还是学生呢,就老出差。”王里有些无奈,“但老板对我挺好,所以我也愿意。”

    王里悄悄透露说,等这个项目结了,老板能给几千块报酬,到时候回了北京,就带女朋友好好玩几天。

    “我们老板觉得让自己研究生出去他放心,给我们补助也不少,也得到一些锻炼,走出去觉得还有人罩着你,我们也愿意,这叫两厢情愿。如果还单纯地认为研究生就是导师的‘廉价小工’,好像不太客观。”王里说。

    “老板”的称呼在中国高校由来已久,有一段时间,“廉价小工”甚至成为是研究生的“代名词”。呼风唤雨的导师,手无缚鸡反抗之力的小工,曾经引发众多的抱怨。但在采访中笔者发现,不少研究生表示,如今的导师普遍都比较“好说话”,有些导师对学生很慷慨。

    苏岩是个风风火火的女孩,就读于北京某高校广告专业。

    苏岩的导师只有40多岁,在广告界颇有名望。他平时接到很多项目,于是苏岩等门下弟子也天天忙得陀螺似的转。

    苏岩导师每周五必定要和学生聚会,一起讨论项目进展,有时候出去喝咖啡,有时出去吃饭,都是导师买单。苏岩说,这几天在做关于电子杂志的调研,导师完全撒开手,还拨了一大笔经费,让她们自由发挥。

    “跟他啊,什么话都能说,我可没觉得自己是小工。”苏岩吐吐舌头。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