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四大要点2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梳理解题线索
作为教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知识点繁多,概念抽象,看似林林总总,难以把握。但是,如果抓住其内在的逻辑线索,许多难点即可得到系统化的梳理,形成一个个“连环套”。
其中一个最根本最有用的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作出了科学回答时,所形成的“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这一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既是贯穿于整个哲学体系的理论线索,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的解题方法。
这个原理在第一章当中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第二章当中它表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和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第三章中表现为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对立;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在第四章中表现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在第五章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的关系,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并进一步表现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有关意识形态的原理。在第六章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原理,或者说由这两个原理构成的两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在第七章表现为社会形态范畴,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还体现为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的关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把这个最基本的线索抓住了,参透了。就能够抓住几个总开关,形成融理解、记忆、答题于一炉的复习态势,题目出得活出得难,何足俱哉!正待吾等显身手。
破解核心难点
许多同学感到,复习考研哲学的拦路虎,一是前期看不懂书。二是后期悟不透题。白纸黑字的书每个字都认识,就是看不懂,有的地方甚至都背下来了,但还是不懂。这恰恰就是学哲学这个学科的特点。为什么?就是因为“水太深”,内容太抽象。为什么这么抽象?两个原因,一是研究对象使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使然;这就在构建体系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制高点和逻辑枢纽。这说来话长。如果这些难点仅仅是理论上的难点,与考试无关,我们本可以考虑绕开。但问题是它们往往不仅是理论难点,而且正是试卷上直接的考点。这就别无选择,我们要在短期内达到应试水平,就是要把几个关节点上的“硬核桃”砸开,把那几层“窗户纸”捅透。
这些核心难点,有的是理解某一理论板块的逻辑起点和支点,比如“物质”,比如“实践”。有的是理解某一理论线索的枢纽,比如“矛盾”,比如“系统”,比如“生产方式”。还有的涉及到比较专深的学理,比如“双向对象化”、“图式”、“重构”,“非理性因素”、“思想的社会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意识形态”,“文化”、“文明”,“以人为本”等。
有的考过一次的同学说,我掌握了不少基本原理,但遇见题还是感到心虚。这是怎么回事呢?无他,就是对原理的理解还不到位所致。这样,就不足以形成在试卷上只拿分少丢分的实力。怎样有效提升自己的实力呢?其实有决窍。就是抓牢几个核心概念,狠狠地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形成比一般人深入的理解。直接的结果就是难题考不住。假如不懂得哲学必须这么弄,而且走到不加分析地地毯式轰炸,单纯依靠强行记忆的路子上去,那就坏了。因为“背”哲学不是背诗,也不是背圆周率那样的东西。如前所述,哲学有它自己的理论系统。对于有理论系统的东西偏偏不按照其理论系统去理解它,那就真是倒行逆施,结果绝不是事倍功半的问题,而是根本莫明其妙,如坠五里雾中。最后只能落得个生吞活剥,仓促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