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模拟题之分析题9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07年,俄罗斯在外交上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言行:2月10日,普京在慕尼黑参加第43届安全政策会议时,当着西方领导人的面,抨击美国“几乎无节制”地在世界上滥用武力。这种“不受节制滥用武力”的政策是很危险的,它将促使更多的国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说,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是不可接受的,只有联合国才能合法使用武力,他批评北约东扩“具有挑衅意义”。这个讲话被称为“慕尼黑讲话”。5月9日,普京在红场阅兵式讲话时把布什外交喻为纳粹德国外交的翻版。5月29日,俄战略火箭部队成功试射了两枚具有特别意义的导弹。5月31日,普京在记者招待会上给美国贴了“帝国主义”的标签。6月4日,普京说如果美国执意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欧洲可能重新成为俄导弹瞄准的目标。7月14日普京签署命令,决定俄罗斯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以及与其相关的国际协议。8月17日普京宣布,俄已于当天开始恢复中断15年之久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例行战斗值班飞行
请回答:
(1)分析俄罗斯这一系列言行反映的问题并指出其原因。
(2)俄罗斯2007年的一系列行动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反映了俄罗斯与美国的矛盾加剧。原因在于俄罗斯与美国之间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不同。一方面,美国在总体上要利用俄罗斯参与解决许多国际问题,同时又要遏制和削弱俄罗斯,全方位压缩俄罗斯的生存空间,防止俄罗斯再度崛起,威胁美国的全球霸权。这是美国与俄罗斯关系起伏、非敌非友的根本原因。俄罗斯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政局的稳定,不再甘心继续充当旁观者角色,要为俄罗斯打开更广阔的政治回旋空间。俄罗斯的这一系列言行是对西方一再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所作出的有限回应。
(2)俄罗斯的这一系列言行说明,多极化是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美国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不可能得逞的。
14.下面是几份有关中国发展的材料及评论。
材料1
不出几年,中国就会成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而且它正朝着一个令人生畏的军事大国的方向前进。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雄心勃勃的大国,它的目标是支配亚洲,其办法不是入侵和占领邻国,而是使自己远比邻国强大,从而使东亚发生的一切都必须至少得到中国的默许。
——伯恩斯坦、芒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
材料2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直言不讳地声称,中国增加军费开支是对地区安全构成的一个威胁。拉姆斯菲尔德上周六在新加坡所说的这番话只不过是恢复了无法实现的美国外交政策——至少是布什政府任内的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而已。早在“9·11”事件之前,拉姆斯菲尔德和其他保守的鹰派人物就忙于制定一项旨在把中国描绘为美国竞争对手的政策。如今,这场反恐战争似乎已接近尾声,华盛顿又格外引人注目地改变了调子,重新把中国视作对自由贸易和安全的一种威胁。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5年6月7日文章《美国重新瞄上中国》
材料3
“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而且对其他经济体的影响也广泛得多。”“中国的经济影响力与日俱增,世界的决策者应该如何应对?试图通过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中止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如美国的许多国会议员希望的那样——将是一场灾难,因为那会关闭未来全球繁荣的一个强大源泉。”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5年7月30日一期社论
材料4
中国的经济增长给世界——尤其是给美国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巨大好处。据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一份报告说,过去十年,廉价的中国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另外,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一起购买美国国债,因而使得美国人及其政府能够不断借款消费,进而使得世界经济得以持续增长。
——美国《新闻周刊》2005年5月9日一期文章《未来属于中国吗?》
材料5
自1996年以来,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2004年,中国同亚洲的贸易额达6650.3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7.6%。
——李肇星《和平、发展、合作——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2005年8月22日
请回答:.
(1)材料1,2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材料3,4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3,4,5评析材料1,2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
(1)材料1,2的主要观点是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国防力量也在增长,中国将成为地区安全的威胁。
(2)材料3,4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给美国消费者带来巨大好处,而且推动美国经济进而促使全球经济的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试图通过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中止中国的经济增长,那会关闭未来全球繁荣的一个强大源泉,将是一场灾难。
(3)中国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世界的繁荣与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国家性质、历史文化传统、在近代的切身经历、当前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面临的任务决定的。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都很低。中国的发展绝不是威胁。
1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英国前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2006年2月访问尼日利亚时说:“中国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多数是150年前我们(指英法老殖民主义者)在非洲做的。”
材料2
随着中国援建的非洲联盟(简称“非盟”)会议中心在亚的斯亚贝巴奠基、由国家开发银行出资并承办的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在北京开业、首个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揭牌等,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去年11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8项援非政策措施正逐一得到落实,中非合作取得可喜进展,赢得了非洲国家好评。
——新华网内罗毕2007年7月10日电
材料3
中国在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最近对非洲8个国家的访问突出表明了这一点,而这一点也让西方一些意识形态上的对手感到恐慌。他们声称,一个新的殖民计划正在推行之中……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把今天的贸易模式与直到20世纪末期还在进行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剥削进行了肤浅的对比……中国不仅远未对非洲国家进行剥削,而且还在这里兴建工厂、修建铁路,并执行培训计划。更重要的是,北京没有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对非洲国家的产品关上大门。在最近访问非洲期间,胡锦涛主席签署了向南非的农产品开放中国市场的协议。此外,投资也不是单向流动的。面对来自更发达国家的竞争,磨砺了生存技巧的非洲公司,在争取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席之地时拥有了一定的优势。中国似乎在与落后于自己的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上开创了新的模式。
——《印度教徒报》2007年2月21日文章《中国与非洲经济体》
材料4
“新殖民主义”这顶帽子绝对扣不到中国的头上。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受了大约110年的殖民主义侵略。中华民族懂得殖民主义给人民带来的苦痛,也深知要同殖民主义作斗争。我们长期以来之所以支持非洲民族解放和振兴,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在这里,我想强调,长期以来非洲人民也给予了中国宝贵的支持。我们说,非洲人民对中国有“德”。中国的先哲说过:“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温家宝总理2006年6月18日在埃及记者会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2,3,4及中国外交的原则剖析材料1的观点。
【参考答案】
(1)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加强和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作为自己外交的立足点。新中国历来十分重视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中非友好合作的历史已经有半个世纪。中国即使在自己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也给予了非洲国家和人民宝贵的支持和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涉及各个方面,50年来中国为支持非洲发展民族经济,共在非洲实施了近900个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中国向非洲43个国家派出了医疗队,累计达1.6万人次,共救助疾病患者2.4亿人次。
(2)2006年1月12日中国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发表对非洲政策文件,也是继2003年发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之后,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二份对外政策文件。文件指出,中国对非政策的总体原则和目标是: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共同繁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相互学习,共谋发展。中国与非洲建立了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
(3)在2006年11月初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胡锦涛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将采取以下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第一,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到2009年使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比2006年增加1倍;第二,今后3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第三,为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基金总额逐步达到50亿美元;第四,为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和一体化进程,援助建设非洲联盟会议中心;第五,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第六,进一步向非洲开放市场,把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受惠商品由190个税目扩大到440多个;第七,今后3年内在非洲国家建立3~5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第八,今后3年内为非洲培训培养15000名各类人才;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非洲援助30所医院,并提供3亿元人民币无偿援款帮助非洲防治疟疾,用于提供青蒿素药品及设立30个抗疟中心;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为非洲援助100所农村学校;在2009年之前,向非洲留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由目前的每年2000人次增加到4000人次。
(4)总之,那种把中国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说成是搞“新殖民主义”的观点,是别有用心的,是对中国的恶意中伤。
【上一页】...[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