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合组织第14次、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3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中国的能源需求必然会有所增加。同时,由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面临着繁重任务。我们将全力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中国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到2010年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l0%、森林覆盖率由l8.2%提高到20%等目标。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将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新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将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努力;将继续推动并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和政府间气侯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相关活动,推进清洁发展机制、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参与并支持“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等其他合作机制发挥有益的补充作用。
(3)9月6日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商业峰会上发表题为《推进全面合作实现持续发展》的演讲。胡锦涛就如何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的重大课题谈了五点看法:
第一,促进世界经济均衡发展,是共创可持续未来的重要基础。
第二,建立健康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共创可持续未来的重要保障。
第三,提供稳定的能源供给,是共创可持续未来的重要因素。
第四,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共创可持续未来的重要条件。
第五,发展科技创新和教育,是共创可持续未来的重要动力。
(4)9月3-9日,胡锦涛主席对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悉尼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此次出访是我国今年面向亚太区域的一次重大外事活动,内容丰富,紧凑高效,访问在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第一,广泛接触交流。推进中澳关系发展。
胡锦涛主席对澳大利亚的国事访问圆满成功,实现了增进互信、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开创未来的目的。胡锦涛主席提出加强两国关系的政策建议得到澳方积极响应,双方同意加强政治互信、深化经贸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协调,以建交35周年为契机,共同推动中澳全面合作关系深入发展。胡锦涛主席与霍华德总理共同宣布建立中澳战略对话机制,两国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了一批涉及经贸、能源、司法、文化等领域的协议和合同,将双边互利务实合作提高到新的水平。胡锦涛主席热情邀请澳各界要人观看北京2008年奥运会,还到牧场家庭做客,聊家常、叙友谊。访问期间,中方宣布向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动物园提供一对大熊猫用于合作研究,澳大利亚舆论称这是“中澳友谊的见证”,“令澳大利亚人民欢欣鼓舞”。
澳各界高度评价胡锦涛主席的访问。澳领导人表示中国的发展对澳大利亚有利,对世界有利,将继续致力于发展双方各领域合作;企业界认为中澳加强经贸合作将带动澳整体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媒体评论称此访是“互利共赢之旅”,认为“澳中关系进入了新纪元”。
第二,阐述政策主张,推动亚太区域合作。
胡锦涛主席在会议、演讲、对话中阐述中国政府在涉及地区及全球利益重大问题上的政策主张,展现负责任和建设性合作姿态,引导亚太区域合作健康、平衡发展。
气候变化问题是本次会议最突出的议题。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立场和主张受到高度关注。在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提出坚持合作应对、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导地位、坚持科技创新四项主张,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介绍了中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和确定的目标。这是继今年6月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后,胡锦涛主席再次在多边场合深入、系统阐述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也是中国政府首次在国际会议中就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具体、务实的合作建议,受到各方积极评价和支持。会议通过的《悉尼宣言》重申各国在《公约》中所做承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纳入中国关于森林恢复与管理网络的倡议。国际媒体广泛报道胡锦涛主席的发言,称中方的倡议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具有实质意义的新思路。这表明,中国积极、平衡、合理的政策主张和建议为亚太各经济体接受和赞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真诚努力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