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合组织第14次、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④9日下午,会议举行《加强大家庭建设,共创可持续未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的宣读仪式。
宣言说,我们共同致力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构建自由和开放的市场,保障人民安全。这些努力促进了各成员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各成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相信本地区经济将保持强劲增长,我们在减少贫困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会取得进一步进展。我们将密切关注可能直接影响实现预定目标的新动向,并采取相应措施。宣言介绍了各经济体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清洁发展、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性、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人类安全、加强亚太经合组织等领域达成的共识。
⑤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2008年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在2010年前,亚太经合组织不吸收新成员。
(2)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就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四点建议。
2007年9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讲话,就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四点建议,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并阐述了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的高度重视和所做出的努力。四点建议是:
第一,坚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事关各方利益。需要各国联手应对。在气候变化上,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开展合作才能互利共赢。
发达国家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高的现实。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发达国家应该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停滞发展,或者无视气候变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第三,坚持公约主导地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反映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当前人均排放上的差异,凝聚了国际社会共识,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应该维护公约及其议定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机制和主渠道地位,将公约确定的原则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原则。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才能统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实现良性循环。应该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增加资金投入,大力促进技术合作和转让。应该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保护森林,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l980年到2005年,中国在人工造林和森林恢复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技术和经验。中方愿同亚太地区各成员分享这些技术和经验。为此,我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搭建亚太地区各成员就森林恢复和管理开展经验交流、政策对话、人员培训等活动的平台,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化。我们欢迎亚太地区各成员积极参与这一活动。
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的高度重视和所做出的努力是:
中国一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我们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植树造林、实行计划生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积极贡献。l991年至2005年,中国累计节约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8亿吨。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累计少生3亿多人,相当于每年少排二氧化碳12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