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敢为人先育英才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完善导师遴选制扶优扶新学位点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决定了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了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质量,该校痛下决心,完善了研究生导师遴选制,明确了导师的标准和条件,规范了遴选程序,强调淡化层次,强化岗位意识。学校定期召开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会议,并对新增博导进行上岗培训。同时,学校还开展了评选、表彰优秀导师工作,对为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导师进行表彰,首批共评选出5名武汉大学杰出博士生指导教师,8名武汉大学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
副教授也可以担任博导?在武汉大学,有重大科研项目或学术研究能力强的副教授可通过评审直接担任博士生导师。从2004年开始,学校先后有74名副教授直接走上博导工作岗位,至今仍有47名副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
该校还将学位点工作的重心由学位点数量上的增加转移到建设上来,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大力发展应用性学科,建立学科群、学科点和学科方向相互促进的学科创新体系,进一步彰显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目录外二级学科自主设置权,设置反映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符合本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学校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的新的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加强学术梯队建设,组建创新团队,实行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负责人制度。
在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之下,该校的优秀博士论文脱颖而出,已有12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武汉地区高校名列第一。
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作为17所试点高校之一,武汉大学从2007级研究生中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建立新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和实行以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
武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叶中把该校的培养机制改革总结为五个特点:一是把扩大导师权利与强化导师责任结合起来;二是把研究生学习和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表现与所获得的资助结合起来;三是把导师的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结合起来;四是把帮困助学与激励优秀结合起来;五是把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与促进学校其它方面改革结合起来。
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武大研究生奖助金体系由研究生基本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和“三助”助学金等组成。学校80%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含定向、委培生)和100%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不含定向、委培生)都能够得到现有学费全额或一半的基本奖学金资助;85%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100%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还能得到三类每年3000—10000元不等的助学金资助;此外,还有一定比例的优秀奖学金和各种专项奖学金的资助。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