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漂族”混迹校园 源于缺乏人生规划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刘明毕业于外地一所专科院校,工作一年后,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工资收入,辞职来到天津,先是通过自考由专科升上本科,如今准备接着考研究生。张晓杰则是本地人,不过家离学校较远,2006年毕业前考研没考上,发狠心继续考,结果2007年公布成绩,他又一次名落孙山,这次差的不多,只有十几分。“已经这样了,我怎么也得再拼一次,明年有九成九的把握能考上。”张晓杰如是说。
刘明和张晓杰的校漂点在天大,每天吃饭上自习都在一起,除了学习,没什么娱乐活动,生活过得挺苦,倒是属于“潇洒派”的李悯舒服多了。李悯的家其实离他租房的地方不太远,但他不愿意回家,也不想找工作,他的逻辑是“趁年轻就该长长见识,多走些路,开开眼界,我决定出国。”出国的旗号打了四年,李悯的成绩却不容乐观,开始两年托福没考好,后来勉强过关了,又找不到接收的学校。但李悯对此并不紧张,“再呆两年看看,实在不行就跟着我爸做生意。”
源于大学时缺乏人生规划
对于“校漂族”,各大学的态度基本相同,那就是“学生既然毕业,就应该离校,但不会采取强制手段,毕竟这都是自己的学生”。但有的在校生对于“校漂族”的存在表示不满,他们认为“校漂族”占用了本来属于自己的有限资源。“去自习室,这些人比我们还积极,去晚了都没座位,这让我们怎么学?”而且,“校漂族”的出现无形中给学校的住宿、餐饮、保卫工作带来了压力。
另一方面,长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活,对于“校漂族”也并非有利。从“校漂族”的生活状态来分析,他们的人际关系单一,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大范围的交际活动,容易孤立、焦虑甚至抑郁。从他们“漂”的本质上讲,是逃避社会现实,逃避应承受的社会责任的表现,不但不利于年轻大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还会淡漠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控风险的能力。
那么,有没有好办法让“校漂族”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呢?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认为:“其实‘校漂族’中的大多数,是当初求职时期望值太高了。让学生们有个正确的求职观,让他们找到一份工作,才是让‘校漂族’走出漂泊生活的根本办法。”心理咨询师韩宜中在某高校任教,结合自己接触的一些案例,他认为,大学期间没有好的规划是“校漂族”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许多大学生将考入大学视为人生的重要目标,达到心愿后没有进一步目标,四年的学习生活更像一个悠长的假期,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更是没有考虑过。
让“校漂族”直面社会上的激烈竞争,就一定要先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特点。为自己做一个符合自身的职业定位,是他们摆脱“校漂”身份的第一步。当他们知道了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知道了自己的竞争力在何处,就会有面对竞争与压力的自信和勇气,去迎接快节奏、高消耗、高强度的生活。对于“校漂族”而言,如果自己无法做出准确定位,应该求助学校辅导老师或者职业规划咨询专业机构。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从现在开始,综合各方面因素给自己制定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再分解成一个个短期规划,每一步应该如何去走,该朝哪个方向走,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停滞不前漂在学校里面而漂不进社会。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