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择业经历 数次反思找准一块敲门砖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剖析
不是就业难而是研究生太“挑”
人物:成都竞成人力资源市场总经理赵勇
观点:2000年前,研究生很“俏”→2006年,研究生“井喷”→2007年,研究生还在“挑”
10月15日上午,成都竞成人力资源市场总经理赵勇异常忙碌。10月15日———28日,为期两周的2008年应届毕业生的秋季双选会下午就要开始,同时他还要准备月底的第三次高端招聘会。高端招聘会从今年8月开始,主要为本科5年以上,以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所组织。结果有喜有忧。喜的是在企业和高端人才之间搭建了平台,忧的是招聘的成功率只有20%左右。“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一般来说现场招聘的成功率都在30%以上。”
概念:研究生与高薪厚职挂钩
去年,竞成人力资源市场的研究生就业率不到2%。有着10年人力资源工作经验的赵勇很明显地感觉到,近几年研究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率逐年呈下降趋势。今年初,成都市公开招聘市属学校教师,43个硕士争抢一个教师岗位。
研究生,以前一直被认为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就业群体,现今就业难问题却愈来愈突出。研究生就业,究竟难在哪里?“2000年是一个界点。”赵勇清楚记得,很多IT、房产、集团公司来竞成人力资源市场要研究生。他们需要一些高管和技术方面的人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于是他们开出高额的工资丰厚的福利来刺激人员招聘,这让很多应届毕业生羡慕。
竞成市场与成都某高校有合作,2006年,这家高校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和出国深造的人数不低于30%。赵勇分析,这些数据说明,在很多大学生的概念里,研究生与高薪厚职,甚至是好的机会和好的人生画上等号。他们憧憬着这样的美好情景,放弃很多合适的工作。
心态:过分看重待遇和福利
考研大军中,有相当比例不是为了搞学术研究,而是把就业看成惟一目的。客观事实是,研究生就业的期望值有所抬高,心态不如本科生调整得好,对工作的待遇要求远远超出了理性范围,对单位性质、工作岗位的层次、专业的对口度和将来的晋升机会也看得更重。每次招聘会结束,赵勇与求职者进行交流,他们反映的问题大多是企业的待遇和福利,并没有体现出其研究生的价值。
有一个去年毕业的研究生,现在还没有工作,整天呆在家里。之前机会其实很多,他通过了几家大型公司的几重面试,一家房产公司给出了3700元的试用期工资,双休日,配一辆车,这样的条件在家人看来都是丰厚的,他放弃了。因为试用期工资离他心中7000元的理想值相差成倍。家人劝说“先就业,再择业。”他摇摇头,“我很多同学都在上市公司、外企,我怎么能够比他们差?”赵勇说,这是典型的心态问题。
择业:要科学评价自己
“其实说这些研究生就业难,还不如说是‘择业难’。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赵勇所知,2005年成都市开通了热线,喊出的口号是“只要不挑不拣,24小时满足就业。”“事实上,研究生找工作的关键在于找准定位,要科学评价自己,找准那些需要专业技术高、适合自己的岗位。加上学历优势,好工作应该近在咫尺。”
研究生的心态,直接影响企业的用人心态,从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就业问题。2001年到2006年,赵勇称这5年时间为模糊期。一方面,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5年间上涨85.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万多人,研究生毕业人数呈现出井喷现象。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人却越来越实际,不再一味看重文凭。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甚至都不看研究生学历,认为本科学历最有含金量。
去年底,一家建筑公司在竞成人力资源市场招了一名建筑专业的研究生,做测量和现场管理工作。试用期工资4000元,而共事的中专生工资只有他的1/5,两个月不到,建筑公司刷下了这名研究生,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这名研究生连简单的测量仪都不会用。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