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读研究生值不值关键看选什么导师

2007年10月15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72.8%的人认为中国导师合格率偏低

  对于导师的评价,在本次调查中并不高,72.8%的人将国内导师的合格率选在了50%以下,甚至有28.0%的人认为以学术标准衡量,目前中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导师“不足10%合格”。

  李丽将这种不合格归结为一种无奈,“板子不能打在某个人或者某一类人身上”。实际上,她的导师还是“做得很不错的”,“他也是做科研做到一定程度才能坐到那个位置”。

  “老师也没办法”,李丽对导师也很理解。“他也想做研究,但是全国各地开会,各种各样的琐事,根本摆脱不开。”

  赵莲觉得自己很幸运,她入学那一年,导师刚从国外回来,没有任何行政职务,每个月,所有学生都会和导师见一次面,安排好这个月的小研究方向,同时纠正上个月研究方向中的不足。相较于“研究所里百分之八九十的导师都是很浮躁的,忙于赚钱,忙于应酬社会关系”,赵莲的导师让她学到了“最有价值的治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下一步博士也会贬值?

  近日,中科院化学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鸿飞在其博客上撰文“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以美国三流大学的水平的学术标准来衡量,中国大陆99%的研究员、教授和毕业的博士是不合格的”。

  文章进一步指出,大家往往会高估国内学术界的能力和成就,因为大陆人才的总量实在太大,人们往往很容易看见冒尖的少数,而忽略绝大多数人的问题。

  不过,也有人对王鸿飞的观点提出质疑。一位接受采访的博士认为,王鸿飞的个人观点缺乏数据支持。“至少在我们生物学领域,国内这两年的进步就特别大,我们正在赶上国际一流实验室的工作水平,尽管差距仍然很大。”同时,该博士认为舆论说的情况可能是研究生扩招之后,有些院校出现了博士粗制滥造的情况,但一些名校和研究所的水平绝对是突飞猛进的。

  但在孙军眼里,现在的研究生教育是“批量生产”,导师开学第一次见面就和学生说怎么写论文,“很多研究生上学就是为了写篇论文,拿张证书”。

  孙军认为身边许多人的研究目的不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文凭,毕业生学历高但是学术水平未必高,“如果导师也有类似目的,那就更没什么学术可言”。

  态度!态度!

  中央教科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程方平认为,肯定是一代学者比一代更有能力。导师的水平能力都是达到一定要求的,问题在于在现有的评价管理体制下,一些人没有尽力,有的人带的学生太多。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志忍也认为他所在的学科近几年和国际接轨,进步很大。关键是现在社会发展,分工愈加细化,以过去社会对学者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要求,现在学者肯定都不合格,同时他指出按照国外的标准评价中国学者并不合适,国外标准不一定能解决中国问题。

  “关键在于导师的质量如何评价”,程方平指出,把这其中的逻辑顺序理顺是解决问题的切口。民调显示青年学子对于导师的评价,学术能力是一个方向,对待学术和学生的态度是更重要的一个方向,而这种态度就和整个环境、体制、风气息息相关。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