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十大命题热点之三3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二,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1989年后,我国相继同蒙古、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越南和韩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2001年6月15日,在原“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这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的诞生。“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海五国”进程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充分体现了中国新安全观的思想。“上海五国”进程首倡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丰富了由中俄两国首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特征的新型国家关系,创立了大国小国平等协作的新区域合作模式。上海合作组织六国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是成员国以共同利益和目标为基础的合作安全模式的具体实践。
2001年中国与东盟决定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2002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和东盟全面启动了自由贸易区进程。2004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十六大以来,中国的周边外交迈向了新阶段,秉承“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发展同周边国家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
第三,构筑了新型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中国与俄罗斯自1996年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后,十年来不断深化这一关系。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即为突出表现。1997年和1998年,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成功互访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此后,双方高层领导频繁会晤,两国就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达成共识,近年来双方不仅保持了高层交往的积极势头,在经贸、金融、反恐等领域里,双方开始建立固定的沟通机制。中欧之间确立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近年来不断走向成熟。2004年中国领导人几乎遍访欧盟成员国及欧盟总部,这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从未有过,足见中欧关系的密切与进展。中日关系在2006年安倍晋三担任日本首相后得到明显改善,经过2006年10月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与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后,中日之间正式确认建立“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战略性互惠关系”。
第四,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得到加强。与“77国集团加强了磋商与协调;与不结盟运动进一步开展了合作。1992年5月,中国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国,加强了不结盟运动的力量。2000年启动的“中非合作论坛”为中非在21世纪发展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确定了方向,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胜利召开,又将中非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五,多边外交日益活跃,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地位。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与联合国在各地维护和平行动,发挥联合国作用,致力于联合国改革,主动承担解决地区热点问题的责任,迄今为止,成功组织了六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为稳定地区形势建设和谐东北亚作出了重大贡献。
[考查知识点]
·建设和谐世界
·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原则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