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研究生教育改革期待更明确的指挥棒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北理工负责研究生培养的王渝副院长还补充说:“要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确定的定位,分清层次来评价,作区别对待,要求有所差别,评价指标方面也要有所差别,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来制定评价体系,体现每个学科的特点,不能仅仅是简单几句话的原则。尤其是学术型的硕士和应用型的硕士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侯建国则认为,培养需要在源头上下功夫,要在观念上进行调整,拓展选拔方式。招生制度改革,从过去过分注重分数向尽可能加大面试力度进行转变。确保优秀的人才能被发现以及高分低能的人能被慎重对待。因而,对高校来说,首先要在选拔机制上有所调整,发现天下英才并吸纳进来;其次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适当提高研究生待遇,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各种有利资源,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成为在不久的将来有所担当的优秀人才。
解决:希望尽早修订条例更新政策
对于学校在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的探索,高校可说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处境,因为从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来看,目前仍在沿用的学位条例等已经不适应现实的发展。
比如,目前研究生招生人数虽然大量增多,但从高校的一项调查来看,研究生毕业后,有近70%的走向非研究型的岗位,只有近30%的毕业生真正走向研究型岗位。也就是说,这样的研究生培养与原来的研究人才培养的定位有了很大的差别。
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在进行学位点评估时很少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几乎都是“一刀切”的模式进行评估。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学校负责人表示,针对不同的情况要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会有更加客观有利的评价。
王渝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现在评价是否为好高中的标准主要是考入好大学学生的比率,考试成绩成了培养目标。但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以及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和社会位置。王渝认为,国家的政策应该是指导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如果想培养质量高的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学校需要更大的自主权,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针对目前对研究生质量培养评价指标过于功利的问题,王渝说,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毕业后去工作,由于流动性强的原因,信息反馈就相对缓慢一些。一所学校的毕业生是否优秀,要看社会对他们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在5年甚至10年内都难充分地表现出来。对于研究生质量的评价体系,要以实践为重要标准,这就需要制定一些相对长效的评价指标,这样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就更为客观。像普林斯顿大学,之所以是世界一流大学,原因之一就是该校培养出的学生诺贝尔奖获得者众多,对社会的贡献非常突出。
此外,有高校负责人表示,创建的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如实行企业、学校的双导师制,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更有效,这是学校和企业共同探讨的问题。然而,这样的培养模式是不是就是学校决定呢,还是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以及教育部的认可呢?还有,和企业联合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发的是国内外两所大学的学位证书,教育部是否认可呢?再者,目前国家提出了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但是,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怎么理解,怎样培养才算得上创新人才?这些应该在学位条例等相关政策文件中明确指出。就目前的实际需求来说,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都很旺盛,那么,衡量这些人才的标准是否应该多样化,制定的一些政策是否应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现实情况呢?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高校一个较为普遍的呼声是,目前学校在人才培养和改革中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和自由发展时期。对学校来说,确实需要政策上的宏观引导,期待着从国家宏观层面上的政策修订和完善,不仅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同时也便于学校在改革中能跟着“一个明确的指挥棒走”。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