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研究生教育改革期待更明确的指挥棒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也有较大的突破。一是在全国高校率先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创新地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二是2003年以来,先后与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大港油田等6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创建了“国际石油合作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开辟了一条以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为平台,学校、企业和外国政府全程合作培养石油企业急需的、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新途径,为行业走向国际化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此外学校还采取了设立博士论文基金的方式来鼓励博士生写出更多的优质论文,此项资助的力度较大,个别学院的博士生甚至每年能因此而得到几万元的基金。对于类似的方式,学校还将在以后采取分层次的办法进行奖励,以提高奖励基金的覆盖面,鼓励更多的研究生潜心于科学研究。再如一些学院采取的论文查错等都是促进研究生科研水平提高的好办法,值得推广。
吴小林表示,实际上任何管理措施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学校也概莫能外。因此,考虑到这一点,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管理也需要不断调整,保持其生命力,适应现实的需求。
变革三:北京理工大学重点建设管理体系
据北京理工大学负责学科建设、学位授予的研究生院副院长李镇介绍,近年来该校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方面都有较大的调整。李镇表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二者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是机制的改革,“机制正确,管理措施到位,就能进入良性发展,所以我个人认为改革的关键是培养机制”。
该校研究生培养办公室主任林海表示,学校从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3年以后,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逐步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以这种管理制度,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以规范的管理来产生高的管理效益。
“规范管理是硕士生培养的基础。”林海认为,“规范管理包括很多方面,首先从学生进学校注册抓起,加强注册管理的意义是很重要的。2003年过后,学校在学籍管理方面,强调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如何取得学籍,怎么延续下去和怎么终止。”过去无论是学生还是学籍管理人员,其意识里学籍不过是一个图章而已。
“我们调查了多所国外大学,特别是美国的MIT,把他们的整个注册管理的文件全部查了一遍,根据学生办理注册手续的具体情况,把学生的学籍以不同的学籍状态加以区分,并使之与学生在各个状态中所享有的权益联系起来。”林海说,“在后续的课程注册、培养计划制定等各个环节,我们学校都有详细的规定,大大提高了研究生培养的工作效率,将具体负责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和管理人员从枯燥、琐碎的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专心搞好教学。”
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北京理工大学建立并完善了资助和奖励制度,鼓励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学校专门设立基金,组织评委会对已经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开题的博士生进行评估,对优秀的选题进行资助,金额可达20000元,受资助的博士生如果觉得不够,还可以申请进一步的资助。
矛盾:围绕培养机制改革展开
然而,高校的一个普遍反映是,虽然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变化很大,但在实际中遇到的困扰也不少。
以研究生的培养为例,由于一部分研究生并不是本着科学研究的目的求学的,这就让学校制定的一些政策难以落到实处。比如,学校有让研究生在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要求,但没有具体规定发表论文的内容。这样一来,一些学生就会只管发表论文,而不管论文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相符合、论文是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等。对于这样的情况,学校即使知道,但也不可能普查每一位研究生发表的论文。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旦完成学校的硬性规定似乎就无可厚非。然而,这样的培养质量显然与学校的初衷是相悖的。
而对于研究生收费改革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学校负责人表示,由于收费涉及到的情况比较复杂,他所在的学校还在观望阶段,看看哪些学校实施方法比较好之后再进行综合设计改革方案。这名负责人表示,对一些综合性院校来说,收费改革牵涉到各个学科、院系,会涉及到导师的具体利益,有些利益其实并不仅是费用的问题。即便在结构性矛盾少一些的学校,在一些强势学科和边缘化的学科之间,这种矛盾还是显得有些突出。
在研究生培养质量观方面,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常务副院长吕欣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他说:“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质量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在他看来,质量观念应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促进科技发展,是学术型的,另外一个要满足创新社会的需求,是应用型的。搞理科基础研究的,他的研究重点应是以原始创新为主的,推进科学的发展,推进社会的进步。搞工科的,从某个课题或者项目里挖掘出有应用需要的,满足社会需求的技术,这是他的工作重点,让他作原始研究也有困难。在这两方面都作出成绩来的,都应该是优秀的学生。
吕欣表示,目前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是比较单一的,有时候用人单位只看学生的学位,对他们背后的专业背景并不了解,也不清楚学生真正擅长的方面。“比如说只是看研究生对某些基本公式会不会推,某个概念了解不了解,用这样的点去评价学生质量的好与坏是不全面也不客观的。”吕欣说,“根据这样的情况,有人就认为原来的研究生什么都懂,现在的研究生什么都不知道了,这仅仅是直观的看法,是比较肤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