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门拜访投其所好 为抢导师大战招数迭出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跟着名气大的导师未必就能学到真本事
上海某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楚玲(化名)回想起自己的经历,显得十分无奈。在刚上大一时,楚玲就为自己将来的人生做了规划,她计划在大四的时候考上中文专业的研究生,跟着一个潜心学术研究的导师,好好做学问。
在上大二时,楚玲发现,同学们谈论的话题都是有名气的老师,而向考研的学姐了解到,自己心仪已久的一位副教授并不是考研族中最抢手的导师,“这老师去年刚带研究生,没什么门路,也没承担什么国家科研项目,去年考到他那里的学生都是调剂过去的。”一位学姐向楚玲解释。
楚玲的心里开始有些动摇,大三那年,她听说一位当年毕业的博士四处奔走找工作,才留在了一所高中当历史老师的经历后,越发觉得钻研学术不过是暂时逃避找工作的压力,“考研也是为了将来的工作啊”,楚玲坦言道。于是,她开始到处取经,开始明白,一些路子广、科研项目多的导师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往往可以给学生莫大的帮助。
考虑到毕业以后的发展前景,为了今后找工作方便,楚玲选择了一个系主任作为自己的导师。但是研一一年下来,她觉得十分失望,因为一年里总共就见了导师两次,第一次是见导师,第二次是上了一节导师的专业课。即使去办公室,也找不到导师的踪影,据说是去外出讲学、参加学术交流去了。
楚玲坦言,当初了解到这个导师的研究成果丰硕,又是学院里的一个小领导,才买了好几条“中华烟”送给老师,最后进了该教授的门下。“但现在看来,选择研究成果多的导师,却见不到导师的面,而且学生也进入不了课题里,真是浪费读研的时间啊。而且一年就见了两次导师,还能指望导师可以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帮忙吗?”楚玲表示,在选导师的问题上,学生应该慎重考虑,不要一味追求“抢手”的导师,因为名气大的老师,往往带的学生多,参加活动多,直接指导单个学生的时间也少。
苏晓方则表示,在选择导师上,她喜欢有师德、有人格魅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并且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的导师,“最好是能把做人和学术相结合教给学生的导师”。同时,苏晓方表示,导师是否有名气,倒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能够真正地学到些东西,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