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2008考研政治大纲4

2007年08月20日 来源:腾讯教育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毛概、邓三理论的复习:这两门课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这种灵活性是以准确的记忆基本知识点为基础的,因此我们一般简单地把这两门课程看成记忆类课程,大家在复习中需要通过记忆来打好基础,再学习一些分析题目和书面表达的方法就可以了。我建议,这两门课等到强化班开班以后,老师进行了讲解,理清了思路,划清了需要背的知识点和范围后再复习最好。同时考生可以借助全国著名考研辅导机构海文刚刚推出的在线测评CES试题,这些试题能准确反映出考试大纲的变化,在新增的、改动的知识点上都会得到体现。考生通过对这些题目的练习,可以加深对08年大纲中新变化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并在9、10、11月三个关键的阶段明确自己的复习情况,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复习方案,有针对性地把握新变化的内容和知识点,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

  时政的复习:时政也即形势与政策,考察一年之中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主要包括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影响较大的国际国内大事等。每年考五至六道选择题,10分,我建议这门课的复习可以放到国庆节以后,因为它考察的范围是从07年11月1号到08年10月31号期间的国内外大事,国庆节以后,很多老师编写的《形势与政策》考研书就会问世,大家可以买一两本来对比着复习就可以了。

  主持人:王老师能否给考生指导一下如何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辅导书?面对辅导书,如何去安排好复习时间?

  王海军:首先,有些同学很害怕不能考出好成绩,为达到最全面的效果,手里往往同时拿着数本内容相近的辅导书。问题是每本辅导书少说也有四、五十万字,几本书的总字数就会有数百万字之多,考生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才能复习完。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考生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吃透这些书,往往只是大概浏览一下,甚至连一本辅导书中的知识点都没有系统地掌握。正确的方法应当是选定一两本书,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吃透。与此同时,考生还应该制订一个严密的复习计划,规定好每一天甚至每一小时的复习进度,就像制定作战计划一样,按照预订的时间,完成预订的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复习。根据这几年我辅导学生的经验,我建议各位考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对每门课至少要复习四遍。按照记忆的规律来看,第一遍可能使你熟练地掌握百分之三十的知识内容,第二遍能使你掌握百分之五十,第三遍能掌握百分之七十,第四遍的复习则能使你掌握百分之九十的应考内容。

  其次,要坚持找、懂、记、练、会考试点的复习思路和方法。对依据考试大纲编写的教材,第一,要找出考试点,将其分为一般、重要、最重要3个层次。第二,要懂考试点。就哲学、政经的概念而言,需要弄懂5个问题:概念划分的依据;概念的含义;对应概念的区别;与对应概念的联系;相对应概念的区别、联系的意义。就毛概、邓三的观点而言,需要弄懂三个问题:观点的内容;观点的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观点的理论、政治和实践意义。第三,要记考试点。采取分课程、分部分、分层次、按顺序进行识记和熟记的方法。识记是懂得基础上的记忆,熟记是反复地进行记忆。在记忆过程中将要记忆的内容分解为几点,并找出每点的关键词。第四,要练考试点。在基础阶段主要是练习体现基本理论的选择题和已考的选择题,对已考的主观性试题可以只看不练,学习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运用和总结阶段,要全面练习模拟试题,特别是要认真对待体现典型性、技巧性、综合性、预测性的试题。这就要求考生选择高质量的测试题目,网上一些质量较高的在线测评题目也可以选择,如果测评题目有详细性的报告分析,分析中对自己下个阶段的复习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复习建议和方案的,会使考生的复习更加如鱼得水。第五,要会考试点,这是最终的目标。找、懂、记、练、会考试点,既相区别,又有逻辑上的密切联系。找是前提,懂是基础,记是关键,练是手段,会是目的,缺一不可,这样得高分才有保证。

  在复习时间方面,根据国家教育部信息中心跟踪测评的有关数据绘制的个人复习效果示意图表明,客观上个人复习效果存在两次低潮:7、8月份和11、12月份。前者是因为暑假燥热,无外部学习环境,容易浮躁,效率下降;后者主要是长期复习导致的疲劳和厌倦。就一般人而言,完全靠个人自我调节是很难的,所以选择这两个低谷段参加辅导班,能够通过外部力量强制带动,提高效率,避免低谷;特别要强调春季辅导班的重要作用。春季辅导班是最早开始的,能让你有充分的学习准备时间。通过老师的讲解可以比别人先把握考试范围,考试重点,学习技巧以及对精品参考资料的了解,特别是自学能力不好的考生,可以让你少走不少冤枉路

  主持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考研这片园地中,投入与产出是相对公平的。相信广大考生只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明年春天收获的必将是累累硕果。最后,我忠心祝愿广大考研学子08年考研成功!我们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王老师的到来,谢谢大家的参与!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