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政治考研大纲变化对比分析4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1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
|
|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各方面的本质要求进行了阐述,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改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意义。 |
|
|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
1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
第2点最后新增:“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删减:“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 |
|
|
(六)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
1 .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21 世纪头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3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4 .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
改为: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
删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原来的1和2部分之间增加:“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删减:“21 世纪头20 年,” 标题序号变为:4 第3点中新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标题序号变为:5
|
|
|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
改为: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
|
|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有机地统一起来。尊重和保障人权。 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涵义、内容和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
|
第2点最后新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
|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社会主义荣辱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3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
删减:“社会主义荣辱观。 ” 第2点最后新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改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 |
|
|
( 十 )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
1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2 .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践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
无变化 |
|
|
(十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
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于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 3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
改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