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政治考研大纲变化对比分析2

2007年08月10日 来源:华商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对比分析

部分

章节

2007年

2008年

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无变化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2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

其相互作用。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3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改为:“实践的本质含义”。

要求考生对实践本质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

 

(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规律及其客观性。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

2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3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

观及其现代意义。

2 .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 .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4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

无变化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实践本质。

2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3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4 .社会的文化结构

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1点中最后新增:“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社会有机体是指由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要素构成并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连续发展过程的有机整体,因而它是一个反映人类社会生活诸要素之间的全面性联系与有机性互动的整体性范畴。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发展理论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这就要求考生把科学发展观和社会有机体理论联系起来进行复习。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2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

3 .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2点最后新增:“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

1、考生在现时代背景下,回顾和梳理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对社会交往理论的范畴达到理解和把握的程度;

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分析。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3 .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无变化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导论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的类型。

 

在第2点中删除了知识点“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二)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1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3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和信用货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无变化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2 .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卞义的室

质和双重作用。

3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第1点中新增:“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的内在必然联系。它是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资本积累过程对无产阶级命运影响的科学概括,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阶级对抗性。

要求考生在理解资本积累本质的基础上对其一般规律进行深入理解和把握。

 

 (四)资本的运行

 

1 .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2 .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3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无变化

 

 

 (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1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 .社会主义个人收人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加大收人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改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收入分配调节和社会公平”。

文字表述更简洁,对这两个知识点内容并无实质性的变更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