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复习笔记—后期总结性复习 10

2007年06月20日 来源:医学考研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二尖瓣狭窄的体征?
    
    视诊:可出现双颊暗红,称二尖瓣面容,由于右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可向左移。
    
    触诊:心尖可触及舒张期震颤
    
    叩诊:轻度狭窄者,心界正常。随狭窄加重,左房,肺动脉及右心室增大与增宽,心浊音界可呈梨形,即心尖稍向左增大,心腰消失,胸骨左缘第三肋间浊音界增宽。
    
    听诊:心尖区S1亢进,有局限形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于舒张晚期递增,左侧卧位更加清晰。心尖内侧可闻开瓣音,提示为单纯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狭窄为主,瓣叶弹性及活动尚好。肺动脉瓣区S2亢进、分裂、可有相对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严重肺动脉高压者,在肺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称为 Graham Stell杂音。晚期病人可出现心房颤,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有脉搏短促。
    
    
    简述上下腔静脉阻塞时及门脉高压时,腹壁V的血流方向,如何判断?
    
    正常时脐水平线以上的腹壁静脉血流自下向上胸壁静脉和腋静脉而进入上腔静脉,脐水平线以下的腹壁静脉血流自上而下经大隐静脉而流入下腔静脉。
    
    1.门脉阻塞高压时,腹壁曲张静脉常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血液经脐静脉脐孔而入腹壁浅静脉流向四方。
    
    2.上腔静脉阻塞时,上腹壁或胸胸壁的浅静脉曲张血流均转向下方。
    
    3.下腔静脉阻塞时,曲张的静脉大都分布在腹壁两侧,有时在臀部以及股部外侧,脐以下的腹壁浅静脉血流方向也转向上。
    
    判断:检查血流方向可选择一段没有分支的腹壁静脉,检查者将手示指并拢压在静脉上,然后一只手指紧压静脉向外滑动,挤触该段静脉内血流,至一定距离方松该手指,另一手指紧压不动,看静脉是否迅速充盈,再同法放松另一手指,即可看出血流方向。
    
    
    肝脏触诊需注意哪些内容?
    
    1.大小。2。质地 3。表面状态于边缘。4,压痛。5,搏动。6,肝区摩擦感。7,肝震颤。
    
    
    腹部触诊可触及的正常包块有哪些?触及异常包块需注意哪些要点?
    
    腹部可触及的正常包块有:
    
    1.腹直肌腹及腱划;2。腰椎椎体及骶骨岬;3。乙状结肠粪块;4。横结肠;5。盲肠
    
     触及异常包块需要注意:
    
    1.位置2,大小3,形态4,质地5,压痛6,搏动7,移动度
    
    
    肾脏或输尿管疾病时压痛点有哪些?再何位置?
    
    1,季肋点:第10肋股前端,右侧位置稍低,相当于肾盂位置。
    
    2,上输尿管点:在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线
    
    3,中输尿管点:在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第二狭窄处。
    
    4,肋脊点: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的顶点。
    
    5,肋腰点:第12肋骨与腰肌外缘的交角顶点。
    
    
    试述脾脏肿大时的测量法及分度及临床意义?
    
    脾脏肿大的测量:
    
    第I测量(甲乙线):指左锁骨中线及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
    
    第II测量(甲丙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
    
    第III测量(丁戊线):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
    
    脾脏肿大的分度:
    
    轻度肿大: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一般质地柔软)(急慢性肝炎,伤寒,粟粒型结核,急性疟疾。脑出血等)
    
    中度肿大:脾缘超过肋下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一般较硬)(肝硬化、疟疾后遗症、慢淋白血液、慢性溶血性黄疸、淋巴病、SLE等)
    
    高度肿大:脾缘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即巨脾(质地硬)(慢粒白血病、黑热病、慢性疟疾、骨髓纤维化症、淋巴肉瘤、等)
    
    
    试述肝颈静脉返流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方法:属患者卧床,头垫高枕,张口呼吸,避免Valsalva憋气动作,检查者右手掌面轻贴于肝区,逐渐加压,持续10秒钟,同时观察颈静脉怒张程度。
    
    判断:正常人颈静脉不扩张,或施压之初可有轻度扩张,但迅即下降到正常水平。右心衰竭者则明显怒张,但于停止压迫肝脏后迅即下降,(至少4CM水柱)为阳性
    
    机制:压迫淤血的肝脏使回心血量增加,已充血的右心房不能接受回心血流而使颈静脉压被迫上升。
    
    注意:检查时闭口,憋气,将影响结果判断。
    
    
    病理性肝脏肿大见于哪些情况?各有何特点?
    
    肝脏肿大,首先必须与肝下垂相鉴别,肝下垂不引起自觉症状。病理性肝肿大见于:
    
    1.病毒性肝炎:肝脏呈轻度肿大,有压痛、质地稍韧,可伴黄疸,有时脾脏可轻度肿大。
    
    2.肝硬化:肝脏大小不一,常早期肿大,晚期缩小。无压痛,表面有时能触及颗粒,质地硬,脾脏常中度以上增大,可有静脉曲张及腹水。
    
    3.肝癌:肝脏呈进行性肿大,质地表面常可触及或大小不等结节,有压痛,可伴有腹水,常为血性,可能找到癌细胞。
    
    4.脂肪肝:肝大而软,边缘钝,常见于体型肥胖者,脾不肿大。
    
    5.淤血肝:右心衰竭,心包积液或肝静脉一下腔静脉阻塞时,肝因淤血而呈弥漫性肿大,表面光滑,边缘钝圆,质韧。常有明显触痛并均可产生腹水。
    
    6.淤胆肝:因阻塞性黄疸所致肝内淤胆,可使肝脏肿大,边缘钝,有压痛,伴皮肤,巩膜明显黄疸,久之可引起胆汁性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