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复习笔记—后期总结性复习 2

2007年06月19日 来源:医学考研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五.什么叫做发热,热型?试述常见热型?
   
    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热型: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
   
    临床上的常见热型:
   
    1.  嵇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C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C度。(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  驰张热:体温常在39C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C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C度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布鲁菌病)
   
    5.  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C度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核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6.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一.体温上升期: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危寒或寒战等现象。
   
    二.高热期:寒战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深加快,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三.体温下降期:出汗多,皮肤潮湿。
   
    六.试述发热的病因分类: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发热:
   
    1.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1,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2,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3,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
   
    2.  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3.  内分泌代谢障碍(甲亢,重度脱水)
   
    4.  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鱼鳞癣,慢性心力衰竭)
   
    5.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1,物理性:中暑;2,化学性:重度安眠药中毒;3,机械性: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
   
    6.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原发性低热;2,感染后低热;3,夏季低热;4,生理性低热: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7.  试述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鉴别点 肾源性 心源性
开始部位 从眼睑、颜面开始而延及全身 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
发展快慢 发展常迅速  发展常缓慢
水肿性质 软而移动性大 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小
伴随症状 拌有其他肾病病征:如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眼底改变等。 伴有心功能不全病征:如心脏增大,心脏杂音,肝肿大,静脉压升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