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西医综合病理学重点串讲及复习纲要 6

2007年06月15日 来源:医学考研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5. 肝硬化分为门脉性肝硬化、坏死后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色素性肝硬化、寄生虫性肝硬化等。
    
    6. 食管癌以食管中段最多见,下段次之,上段最少,早期临床上无明显症状,病变局限,多为原位癌和粘膜内癌,中晚期可出现吞咽困难,分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可通过直接浸润、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
    
    7. 胃癌的发生与饮食和环境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早期胃癌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可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凹陷型组织学分型以管状腺癌最多见、其次为乳头状腺癌,未分化癌最少。进展期胃癌癌组织浸润到粘膜下层,浸润越深预后越差,分为息肉型或蕈伞形、溃疡型、浸润型,镜下有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等。可通过直接扩散、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发生转移。
    
    8. 大肠癌的好发部位以直肠为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肉眼分为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胶样型四种,镜下可见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临床分六个阶段。可通过局部扩散、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发生转移。其发病有遗传及环境两种因素。大肠息肉可以分为两种: ①与癌变无关的非瘤性息肉,有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②与癌变关系密切的息肉,包括A乳头状腺瘤,B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瘤,C腺瘤性息肉。其中以第三种息肉癌变率最低。
    
    9. 原发性肝癌早期称为小肝癌,单个癌结节在3cm以下或结节数目不超过两个,其直径总和在3cm以下。中晚期肝癌肉眼分为巨块型、多结节型、弥漫型。组织学分为肝细胞癌、胆管上皮癌、混合性肝癌。肝癌首先在肝内蔓延和转移,在肝内形成多个转移癌结节。肝外转移主要是通过淋巴道转移,晚期可通过肝静脉转移至肺、肾上腺、脑、骨等处。临床上肝癌多由肝硬化发展而来。可能与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肝硬化,真菌及其毒素(黄曲霉菌、青霉菌、杂色曲霉菌等)、亚硝胺类化合物等都与肝癌的发病有关。
    
    (十)造血系统疾病
    
    1. 将霍奇金氏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比较记忆。
    
    2. 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的病理学特点,分类。
    
    (十一)泌尿系统疾病
    
    1.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增生的细胞以毛细血管丛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为主,大多数与感染有关(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中的致肾炎株)由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又称感染后肾炎。病理上肉眼可见"蚤咬肾"“大红肾”,镜下见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数量增多,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及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官腔狭窄或闭塞。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有致密物沉积,呈驼峰状。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多数预后良好。
    
    2.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学特征为多数肾小球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又称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分为抗肾小球基底膜性疾病、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免疫反应不明显型三种类型。病理变化可见双侧肾脏肿大,色苍白,皮质表面常有点状出血。镜下肾小球可出现坏死、增生或其他改变,特征性病理改变为肾小球内新月体形成。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进展迅速,预后较差。
    
    3. 膜性肾小球肾炎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早期光镜下改变不明显,后期出现弥漫性毛细血管壁增厚,并在上皮下出现含有免疫球蛋白的电子致密物质。多数病因不明。为慢性免疫复合物性肾炎,肉眼上为"大白肾",镜下见上皮下出现免疫复合物。 沉积物之间基底膜物质形成钉状突起,银染色显示钉突与基底膜垂直相连,形成梳齿。
    
    4.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是小儿肾病综和症常见的原因。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常有大量脂质沉积,故又称脂性肾病。本病对皮质激素敏感,治疗效果好,病变可完全恢复。病理变化:光学显微镜下无明显变化,电镜下可有弥漫性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临床病理联系:蛋白质为高选择性,这与膜性肾小球肾炎不同。
    
    5. 慢性肾小球肾炎为各种不同类型肾炎发展的最后阶段,大量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化。"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区别于高血压时的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临床表现为慢性肾炎,肾功能渐进性衰竭。总结见课本P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