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过剩吗 考研还会不会继续“升温”

2007年02月12日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除了这两所高校外,据有关专家介绍,诸如北大、清华之类的著名院校在招生总额上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

  前几年,国家教育政策允许高校根据需要适当扩大自己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幅控制在30%之内即可。因而,很多学校开始了研究生大扩招,和本科生一样,研究生教育也开始了“批量生产”。

  然而由于很多院校不顾实际情况的“大口吞”,部分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很快由以前的“吃不饱”状态变成“消化不了”的状态。由于师资及实验室的配置不足,很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很难得到较好的学术提升。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一学期都见不到导师的面。

  随后,“批量生产”下的研究生,也开始在就业市场上品尝这一教育模式带来的苦果。

  由于研究生供给数量的增多及学位整体含金量的减少,研究生就业越来越难。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始意识到“做大”不等于“做强”。为了维持自己的教育水准,部分学校、尤其是重点院校一直严格控制自己的招生名额。

  “高等教育长期迅猛发展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田永伟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师资及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直这样高增长下去。

  而在诸多问题面前,高校和相关主管部门也开始了反思。按照教育部的规划,“十一五”期间,研究生培养将严格控制在5%的增长幅度,特殊情况也不会超过10%。

  “较之前几年,现在招生额增加幅度小了,报名增幅自然也会相应减少,不然,就要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而这也无形中提高了入学门槛。”天津大学的任老师对记者说。

  读研成本:越来越高

  据了解,在前几年的高校研究生大扩招背景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不仅放宽了专科生考研的条件,还放宽了考研能力要求,而对体检的放宽及自主招生的相关规定也无疑刺激了扩招规模的增长。

  然而,2007年的研究生招生,不仅不再有激励政策,相反,还多了一只“拦路虎”。

  根据研究生收费改革的相关规定,2007年,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17所高等学府都取消了公费研究生制度,而两到三年的研究生学费也要在开学的时候全部一次性交齐。

  尽管部分高校有替代办法,如北京大学就采取了奖励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但是,一次性拿出这笔钱(一般都在万元以上)对于很多考研者来说依然困难。

  “要看到考研的人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太高的学费负担他们往往承受不起,只能选择放弃。”上海市社科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王振说。

  学费因素在内的诸多门槛,对限制考研“疯涨”确实起到了作用。根据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研招办的统计数据显示,与去年相比,报考北京地区高校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今年减少了5777名,减幅为2.5%。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是否考研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入学门槛、读研成本及就业前景。”有关专家表示,通常而言,如果考研的入学门槛及读研成本增加,但如果有一个好的就业前景,那么考研报名还可能稳定,甚至增长。“但现在,读研难度增加,又找不到好工作,那么考研的人数当然就要下降。”

  观点

  研究生就业 有何优势

  主持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叶静

  嘉宾:

  高随祥 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

  王振 上海市社科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

  田永伟 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中国经济周刊》:和前几年考研报名增幅相比,今年的增幅只有0.55%,明显偏低,出现这一状况正常吗?主要原因是什么?

  高随祥:和过去几年的研究生报名增幅相比,虽然今年的增幅明显下降,但是全国报名的绝对数还是在增加。报考中科院的考生人数增幅在2%左右。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报名情况也各有不同。增幅趋缓,显示了研究生考试的一种理性回归。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说明很多人不再一哄而上都考研,而是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从就业市场来看,近年来用人单位日趋理性,不再唯学历是图,所以学生在选择考研时也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此外,从招生角度来看,前几年研究生招生总额一直在扩张,现在研究生招生数额已经相对稳定。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