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现出了反押题 披露政治命题原理3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36题,36题是毛概老师的特点,毛概老师写文章很细,写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问题。而且这个老师走得更加极端,因为减租减息讲毛概、讲党史的老师讲得非常少,都不重视,但是他作为大题来讲。和现实没有联系,我完全考你的知识,这也完全可以。这是他的第一个考点,就是比较片,比较细节,反映这个老师一贯的特点,04年就是这个老师命题的。
第二个特点,同学要看细一点,这个老师注重变动,简单考二五减息,如何考得比较好呢?这个老师喜欢在转变环节考,考转变环节的东西,二五减租到取消二五减租,二组减租反映了阶级关系什么样的变化,他喜欢讲变化,在变化环境中考。
第三点,需要同学有基本分析材料的能力,比如说这道题准确地说,在教材上有三个得分点,应该是334,前面一个点是3分,最后第三个点是4分,应该是334的结构。最后得分点有两点,第一点强调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第二要结合这个表解析减租减息政策的重要性,为什么既要实行又要改变。减租减息为什么既要实行又要改变呢?就是因为它有局限性,所以执行一段时间就要把它改变掉。第三点是4分,前面每一点是3分。同学马上就可以把分数算出来。第一点材料分析应该是1.5分,土地流向同学有基本的材料分析。比如说毛概强调两点,第一点在我们30题上专门强调土地政策演变,专门讲到减租减息内容,它既团结了地主抗战,既反映了地主的要求,因为地主完全不缴租就违背了地主的意愿,地主抗战就没有积极性,如果收租农民又没有积极性。所以要求给农民高利贷的利息少一点,租少交一点,他生活好一点,就可以调动他的抗战积极性,地主地息少一点,他也有抗战积极性。在当时的抗战情况下既照顾了地主的积极性又照顾了农产品的积极性,使这两个阶级都可以参加抗战。这是第二点团结了两个阶级抗战,照顾了两个阶级的利益。
第二,土地流向,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前后,雇农的土地没有什么变化,抗战前是0.8,抗战后是0.6,但是中农的土地变化最大,中农在减租之前的土地是29.5%,减租之后已经占42.5%了。增加了13个点,增长了将近45%左右,这个增加幅度是很大的,贫农是19%增加到22%,增加了1/6。中农土地变化最大,就是减租减息建设对中农得到的好处最大,贫农是其次。富农减少1/7的土地规模。地主从29.5%变成13.5%,这是地主减少了55%的土地。这马上就可以分析出来,抗战前后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前后,得到好处最大的是中农,这个1.5分要指出两点,第一点地主损失土地最多,损失了55%左右,地主土地少了,另一方面中农损失一部分土地,就是1/7土地。这是土地流向,另外农民得到好处最多的是中农。中农基本上增加了45%的土地,其次是贫农,贫农增加了1/6的土地。雇农相当于过去农村的无产者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个说出来,2分就拿到手了。
这是政策上的变化关系,就是减租减息之后各个阶级都参加抗战,这个要表明出来,之后减租减息之后中农和贫农的地位在上升,地主和富农的地位在下降。这个经济政策造成了中农和贫农地位的下降,尤其是中农,造成了地主和富农地位的下降,尤其是富农。
土地流向也按表来分析,减租减息政策既团结了地主又团结了农民,两方面都团结,使他们都有了抗战的积极性。
第三点土地政策演变也很清楚,土地政策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首要问题是土地问题,就强调这句话,略微展开分析一下就可以了。减租减息政策的局限性,虽然它能够使地主、农民都参加抗战,但没有从根本上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农民是需要土地私有化的,需要把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个没有达到他的要求,土地没有给他,只是把租子减了一点,所以等到了抗战后期,等到解放战争之后,这个政策就不能满足农民了,农民就要求实行土地改革,要求把地主的土地完全转为农民土地。这是当时共产党的五四指示,停止减租减息,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就是当时的土地改革。
这道题原理上我们讲清楚了,材料分析需要自己发挥。第二题,我们在精讲班作为重点题来讲了,前三年04—06年关于地租有一道选择题,这个老师既然每年都出一道土地政策选择题的话,我认为就是减租减息和五四指示,完全一样的。这是3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