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这个翻译不是“官”

2016年12月19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随着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的热播,“翻译”这一看起来既“高大上”又神秘莫测的工作引来观众的聚焦。“翻译官”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可能是西装革履、帮助领导人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的外交官,也可能是鲜衣怒马、穿梭于各种名流酒会、能“hold”住全场的自由译者,还可能是日进斗金、出席大型国际会议、与发言几乎同步进行的同声传译。

无论大众眼中的“翻译官”什么样,在翻译行业,并无“官”之称。翻译工作,看起来高端、高薪、上档次……其实在光鲜亮丽的背后,每一位译者,尤其是有“高级翻译”头衔的翻译硕士,都投入了常人难以坚持的辛苦与努力。从荧幕走向现实,记者采访了多所高校的专家,揭秘真实的翻译硕士(MTI)专业。

MTI:从翻译职业背后的故事说起

“我们做翻译的是普通劳动者,不适合用‘官’字来形容。现在外文局对翻译有特定的职称评定体系,不过大家平时都是直接称呼我们‘翻译’。在正式场合通常使用‘译员’这样的称呼;如果是笔译,也可称呼‘译者’。”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副院长李长栓表示,翻译工作并没有人们认为的那样“光芒万丈”,其实就是一个默默服务的行业。“我们都很低调,在正式场合会身着正装,非正式场合穿着就随大流。我们在提供服务时,力争不让大家感受到翻译的存在。作为职业的翻译,我们仅仅是沟通双方的工作人员,不会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或穿着打扮引起与会者注意。”

“同样,社会对同声传译的工作环境也有误解。”李长栓解释说,会场上,同传人员向来都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有一个叫作“同传厢”的小房间,是为同传人员专门设计的。同传人员就在这个房间里,将接收到的内容翻译出来,通过麦克传到听众耳朵里。“之所以被称为同传,是因为他们的翻译与发言几乎是同步的。”每次翻译,都是新的挑战。“无论是气候变化、医疗卫生,还是金融经济,每个领域都有无数专业知识、障碍需要跨越。这就需要同传对会议背景有深入透彻的研究,花大量时间准备。”李长栓介绍说。翻译的准备工作,就像老师备课一样。为了做好准备,“即使会议安排了娱乐活动,翻译人员也无暇享受。”翻译行业要找准定位,那就是“服务”。

“如果按照口译的服务强度来衡量,按小时计费也无可厚非。”北京语言大学高翻学院副院长许明说,同声传译从听懂到开始表达仅仅在分秒之间,同时还要继续听新的内容。“说、听和理解是多重任务叠加的。”这就需要“一心三用”,记忆力要如何分配、听到哪里开始传译,这都是同传人员要注意的。即便是在酒会上“人前”的交替传译,也要将听到的内容尽快梳理,并流畅地表达出来。虽然不用“同步翻译”,但因为在翻译时,观众期望值更高,所以需要有“hold”住全场的能力。

“当我们谈起翻译人员,谈的不是翻译匠,而是有思想的译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翻学院院长程维强调说,翻译从来都不是从A语言到B语言的简单转换,而是一个译者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甚至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如今技术、人工智能虽然极大提高了翻译的准确性,甚至改变了译者的工作模式,但只有译者才能真正沟通世界、重塑文明。“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人员,研究生阶段能学到不少东西。”程维说。

培养:与翻译行业仅一步之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论是“能让听众感觉到存在”的口译,还是“无声地出现在字里行间”的笔译,“利其器”都是走上这个行业前首先要做的事情。那么,与这个行业仅一步之遥的MTI专业,如何培养学生呢?

去年考上北外高翻的学生周洋,开学报到前的暑假已收到李长栓老师的“见面礼”——封名为“暑期必读书目”的邮件。至今已读过数十本书的她,终于体会到了李老师的良苦用心。想当翻译,先“练好内功”,才能厚积薄发。“练好内功”是李长栓对每一届北外MTI学生的要求。

“北外高翻坚持‘三个并重’,即口译和笔译并重,知识和技能并重,教书和育人并重。”李长栓说,口译和笔译并重,是高级翻译学院多年人才培养经验的总结。在研一安排学生学习笔译课、交传课,研二专门学习同传。“笔译是口译的基础,笔译课要稳扎稳打,不能一带而过。”知识与技能并重,用李长栓的话讲,叫“两条腿走路”。

和周洋一样,每名即将入学的新生都会在入校前收到李长栓的书单,涉及英文写作、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律等学科内容,丰富庞杂。入校以后,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会将专业知识融入翻译教学的材料中,并要求学生两周读完一本指定的知识类书籍,提交读书报告。李长栓说:“再优秀的译者,无论他的英语和翻译水平有多高,如果对话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也难以完整准确地完成翻译任务。”对于技能,除了英汉互译、交传同传等专业技巧训练外,李长栓强调更多的是调查研究、深化理解的能力,即如何发现并解决问题。课上,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网络或其他资料做调查研究,要求做到对原文特别是细节充分理解,并对文字内容作全面审校。

关于教书与育人,李长栓的做法是通过强制要求学生撰写译者注和严格遵循格式要求,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专业精神和生活态度,以及批判精神。“翻译既需要会外语,又需要懂技巧,还需要懂专业。三者当中,转换技巧可能是最不重要的,是翻译学习中的皮毛。最重要的是语言能力和知识储备,特别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李长栓说。

进入研二,北语的刘碧玺开始陆续接手一些翻译工作。现在的他已可以独当一面了。“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研一的职业化训练和翻译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刘碧玺说,中国文化外译的项目至今让他记忆犹新。项目分配时,他选择了项目经理的角色。这虽然是学校老师设定的实践模拟项目,但让他第一次与一线翻译工作有了“亲密接触”,不仅了解了项目流程、人员分工,而且真正体会了做翻译的艰辛。“光是译前准备就花了很长时间。”刘碧玺说,找资料、提炼术语、制作任务表和时间表,花了两周时间。小组共同把译文整理好后,又要盯着外国同学的母语审校,继续检查哪些地方翻译还不“地道”,再转给排版人员,考虑插入哪些元素可以“增加翻译的附加值”。

“类似这样的实践项目,北语有很多。”许明介绍,北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特色非常鲜明,高翻学院一直坚持以项目为导向的职业翻译能力培养,在提升专业翻译技能的同时,也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北语一直坚持项目进课堂、中外学生共同翻译、中外联合审校等特色培养活动。目前,北语高翻正在努力创造中外学生一比一的国际化、双语学习环境,力争培养更多中外语言服务和翻译研究人才。

北二外以“培养有思想的译者”为目标,注重学生翻译技能、职业素养、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技能方面主要培训学生的口笔译技巧及应用翻译技术的能力。”北二外的翻译课堂上,许多老师就是优秀的译员,会通过实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口笔译技能。高翻学院还成立“口译大队”,为喜爱口译、有口译特长的学生提供强化训练、实践观摩的机会。“我们口译方向还专门开设了翻译行业入门及职业素养的课程,让学生能更快了解行业的真实情况。当然,在强调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我们也重视提高MTI学生的人文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文化摆渡人。”

定位:未来自己做主

“翻译人员就像天鹅,你看他在湖面上优雅绰约,但在湖面下,他的脚在拼命地刨水。”程维说,翻译是另一种形式的再创作。如果考生喜欢和语言打交道,有较强的抗压能力,有志于中国文化的推广,乐于从事外交事业,并安于寂寞,可以尝试从事这项工作。“当然也要有好奇心,善于发现各个领域的新动向,有超强的学习能力,能快速掌握百科知识。”许明说。“更要较真。”李长栓反复强调“较真”两个字。“不能觉得学了几年英语就能当翻译。”李长栓认为,现在的翻译市场水平参差不齐,翻译人员往往缺乏专业精神,不求甚解,不懂得调查研究,闹出很多笑话,比如把“孔子”(Confucius)翻译成“孔修斯”,把“Chiang Kai-shek”(蒋介石)翻译为“常凯申”。翻译对于每位MTI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职业称号,更是风险、责任。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为这个行业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同时,许明希望考生摆正心态,不要只把目光投向口译,或者对笔译有偏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看自己更适合哪个专业,不要把口笔译的界限弄得太明确。”许明说,笔译同样需要查证资料、搜集术语,深谙翻译规律、技巧和规则,并不会“低口译一等”。“不要认为做笔译就没有前途。”程维说,“尤其是在我们高度关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度的今天,中译外高端笔译人才非常稀缺。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的文学、哲学作品,我们不能只依靠汉学家。”程维说。

翻译的执业资格证书为CATTI,考生在本科阶段可以考取证书的三级(初级),在MTI阶段,可考取二级。“CATTI考试和研究生学习接轨,有一门可以免考。”程维说。

备考MTI,往往没有明确的考试大纲。考生要注意夯实翻译能力的基本功。翻译能力,即中外文自由转换的能力。但要做到“自由”并不容易。毕竟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一个注重“形合”,而另一个注重“意合”。如此一来,在互译时,除了基本的词汇和语法需要到位之外,考生还要尽早研究各种翻译技巧。“考生对英文的背景文化也要有较深入了解。”许明说,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对应,即便单词背记再多,也不能翻译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