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考研去魅:风险评估及资料准备

2015年04月01日 来源:跨考教育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确定了考研之后,很多同学仍在犹豫徘徊,是否要继续报考本专业,是否有实力跨专业报考,对于跨专业考研带来的风险性,表示裹足不前。跨考教育择校择专业辅导张老师给同学们们三点复习建议,专业之间的选择,跨专业的资料如何获得以及心态为王的关键。

  一、三种跨专业风险评估

  (1)文科与理工科、医科之间的转换。文科与理工科、医科专业之间的转换,是所有专业间跨度最大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文科属于社会科学,理工医科属于自然科学,两者的学习和研究虽然也有某些相通之处,有某些共同点,但总起来说是差异很大的:首先,文科的思维方式比较灵活自由,偏感性;而理工医科的思维方式更有条理性和规范性、更偏理性,因此文科生选择理、工、医科非常不占优势;其次,文科专业靠长时间的积累,理工医科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文科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这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把握文科专业内在的理论框架,也更加需要一种悟性。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2)理工科与医科之间的转换。理工科和医科专业之间的转换跨度风险相对小一些。虽然都属于理性思维方式的学科,但由于它们各自理论性强、应用性强、操作性强,而且还需要严密的科学规范,所以这些专业的学生最好还是继续攻读本专业,如果换一个领域,精力会不易集中。

  (3)文科专业内部间的互换,理工科专业内部间的互换。文科专业、理工科专业内部之间的转换,是专业选择里难度系数最低、跨度风险最小的。大学科门类一致的情况下,学科内的知识是相通的,也有诸多共同点,所以在学习方法模式和形式上都是比较相似的,因而挑战性也小了很多。

  二、用成本低耗时短的方式去获取跨专业资料

  应该说,跨专业最难的不是专业课基础薄弱,而是你明知薄弱,总难以找到高效的方式提高。在一些考研指导文章中,专业课的复习并没有那么难——找到本专业的参考书目、真题,然后进行“针对性”“有效”复习。而最关键的“针对性”“有效”,恰恰就是拦在跨考学生和本校考生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如果你此时还没完全找到你想要的专业课资料,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1.运用人际网络。少数学校书店对外出售真题,但不提供邮寄。专业课书籍,有的全国各地的大型书店都能买到,而有相当的一部分只有在该校才可以买到。因此,想尽一切的可能的办法联系在该校的同学,朋友、网友、同学的同学……只要能够帮你买到所需要的专业课资料,管他是谁。

  2.目标院校的BBS。找到考研版面或者相关院系版面。在精华区中寻找一些与该学校该专业的考试有关的情况,发帖询问有关试题情况,打电话,托该校该专业的同学朋友以及考取的往届师兄师姐打听。

  3.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报规模较大的正规考研辅导机构。辅导班并不能为考生提供多特别的方法——也不需要,它提供的是详细的复习规划、备考氛围以及考生所需的专业课资料和信息。以跨考教育的人大经济学专业课一对一班型为例,它会为考生找到人大经济学的研究生,作为学生的辅导老师。要知道,自己一个人复习,和有一个成功的过来人带着你一起复习,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老师每周定时对考生进行辅导,圈定下一阶段的复习内容,提供真题解析、课程笔记,为学生答疑等。

  三、心态为王很多跨专业考生输在没坚持到最后

  在获取信息的渠道上,最好是通过成本低,耗时短的方式。但尽管已经有了渠道,但相比本校本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考生仍要在搜集资料上花很多时间,或影响整体的复习进度,或心神透支,打击自信心。很多跨专业考生就是输在没有坚持到最后。很多同学对于报考院校的竞争激烈度以及初试接下来的复试表示忧心忡忡,杞人忧天,老师会不会歧视校外考生等等。事实上很多过来人表示,考试前只要尽力复习就行了,如果把结果看得太重,就会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反而会造成负作用。一同考研的战友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鼓励,但别相互比较,太过较劲。每个人的情况都完全不一样,对每块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千万不要因为担心复习落后而一味地赶进度,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习惯做好计划,按部就班,全心投入就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