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07考研国际形势与政策重点、难点综述3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三)黎以冲突
1.黎以冲突始末。
2006年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向以色列北部和以军在萨巴阿农场的阵地发射炮弹和火箭弹,以军随即予以反击,双方发生激烈交火,黎以冲突爆发。当日午夜,以色列举行特别内阁会议,决定对黎真主党采取军事行动。随后,以军开始向黎南部真主党阵地发动猛烈的军事打击,逐渐加大空袭力度,并深入打击黎境内目标。7月下旬,以军对黎真主党武装展开地面攻势,黎真主党武装也频繁向以境内目标发射火箭弹,双方冲突不断升级。
以色列军队对黎境内的民用机场、道路和桥梁进行狂轰滥炸的同时,还用战舰封锁了黎巴嫩的沿海。以军的持续军事打击使黎境内大量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也给黎巴嫩特别是黎南部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8月初,以军又炸毁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北部的多座桥梁,截断了连接贝鲁特与黎叙边境间的唯一陆路通道,严重阻碍了国际救援机构的援助行动,使黎国内人道主义危机日益严重。
黎以冲突不断升级还造成双方人员大量伤亡,并殃及无辜。从7月中旬起,各国纷纷从黎巴嫩撤侨。7月26日,以色列空军袭击了黎南部边镇希亚姆,造成包括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在内的4名联合国观察员不幸身亡。30日,以战机对黎南部的加纳村发动空袭,造成至少54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37名儿童,酿成黎以冲突爆发以来黎平民遭受伤亡最惨重的悲剧。
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和以色列军队于贝鲁特时间14日8时整开始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实行全面停火,从而结束了双方历时一个多月的激烈冲突。
在过去一个多月中,黎以冲突已造成至少1100名黎巴嫩人和约150名以色列人丧生。在丧生的黎巴嫩人中,大部分为平民。此外,黎以冲突使90多万黎巴嫩人被迫逃离家园。
2.国际社会对黎以冲突的斡旋。
自7月12日黎以冲突爆发以来,国际社会展开了一系列积极的斡旋,终于促成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701号决议,使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双方实现停火。黎以冲突爆发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欧盟现任轮值主席国芬兰以及联合国驻黎巴嫩代表随即发表声明,敦促黎真主党武装立即无条件释放以军士兵,并呼吁有关各方保持最大克制。
随着黎以冲突的不断升级,国际社会的外交斡旋力度也不断加大,法国总理德维尔潘、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以及联合国高级代表团先后前往贝鲁特,说服有关各方尽快实现停火。国际社会同时还呼吁向黎巴嫩南部地区派遣国际部队。为尽快结束黎以冲突,来自意大利、美国、黎巴嫩、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埃及、沙特阿拉伯、约旦等15个国家的官员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和欧盟的代表7月26日在罗马举行国际会议。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阿拉伯国家以及意大利等国均要求以色列与黎真主党武装立即停火。但由于与会的美国国务卿赖斯坚持黎真主党必须首先放弃武装和任何停火必须具有长期效果等立场,以及冲突双方未派代表与会,会议最终未能就“立即停火”达成一致意见,但会议认为有必要在黎以边境地区派遣国际部队,以确保该地区的安全。
8月1日,欧盟各国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特别会议。会上,法国等国力主欧盟呼吁冲突双方立即停火,但遭到英、德等国的反对。会议最后发表声明,要求交战双方“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呼吁双方达成可持续的停火;寻求联合国安理会确定政治框架,为向黎巴嫩南部派驻多国部队铺平道路。8月初,法国和美国达成一项关于解决黎以危机的决议草案,并于5日提交联合国安理会。针对黎巴嫩局势以及美法草案,阿拉伯国家外长7日在贝鲁特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完全支持黎政府在罗马国际会议上提出的解决黎以危机的7点方案,强烈反对美法草案中未提及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和释放被以关押的黎囚犯等问题。
在美法两国对有争议的决议草案进行修改后,联合国安理会8月11日一致通过了关于解决黎以冲突的第1701号决议。根据决议,以色列在黎巴嫩政府军和联合国驻黎维和部队开始在黎南部地区部署的同时从黎撤军。8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表声明宣布,黎以双方的停火时间“将从格林尼治时间8月14日5时正式生效”。
3.新中东计划。
黎以冲突7月爆发以来,布什政府公开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声称这是“一个新中东诞生前的阵痛”。所谓“新中东”是针对“老中东”而言。“9·11”事件后,美国就在中东地区推出了“大中东民主计划”,其初衷是借“民主”手段来“改造”中东,移植西方民主制度,打击“恐怖主义”,在中东实现“美国人领导下的和平”,以确保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和石油利益。
美国冒天下之大不韪纵容以色列的军事打击,是希望以军消灭真主党武装,并随后消灭哈马斯武装组织,推翻哈马斯领导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美国企图打造一个“反伊朗”国际和地区联盟,并引诱叙利亚放弃与伊朗的结盟,转而投入美国的怀抱。这个联盟的目标是孤立伊朗,在推翻伊朗现政权前尽量减少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这就是美国企盼的新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