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第一篇 马哲 二

2006年11月29日 来源:你来我网考研社区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一部分 马哲 二、唯物辩证法

  (十)联系的普遍性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否认联系和联系的普遍性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十一)联系的实践意义

  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一切事物和处理各种问题。要反对和避免用孤立静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要坚持全面性和客观性,反对片面性和主观性。

  其次,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树立整体的观点。因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以整体与部分也是不可分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由部分所构成。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不再具有原来的性质。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一方面要顾大体,识大局,要有整体观念,懂得在一定条件下,部分要服从整体;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注意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也是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关系日益紧密的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必备的一个观念,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基础。

  (十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

  辩证法的整体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特色,并且整体性宇宙观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整体观体现在哲学家对待宇宙、天、地、人以及万物的观点上。中国早就有伏羲八卦的传说,中国古代哲人又创造了“五行”观念。认为水、木、金、火、土等“五行”相克形成了世界万物。“八卦”和“五行”是中国人用来说明世界及其演化的整体性的观念。

  老子提出了“道”一统的整体性宇宙观,他认为世上的万事万物都产生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道、天、地、人是宇宙间的四种存在,“道”贯通和统摄天、地、人三大系统。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尽管对宇宙的本体有不同的理解,但多能以一种“统观”、“会通”的方式来观察、把握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提出“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鲜明的辩证整体观正在强烈地影响着当代世人的思想观念。

  (十三) 发展的过程性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最伟大的思想”。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意义:

  (1)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激变论”,坚持阶段论,反对超阶段论,为我们今天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坚持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观点和方法。

  (3)坚持对知识、真理的相对性,反对把知识、真理绝对化的观点。

  (十四)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方法论意义

  掌握客观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并要善于识别偶然的“机遇”。要注意利用偶然的“机遇”去揭示客观必然性。宣传“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十五) 可能性和现实性

  1.对可能性范畴的区分。

  (1)把不可能和可能区别开来。凡说一事物有出现的可能性时。是说它在不同程度上有着客观根据和条件。不可能性是指一事物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的根据和条件,因而它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

  (2)把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区别开来。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在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缺乏存在的充分根据,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可能性。

  (3)在事物的矛盾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矛盾的双方斗争的过程,也就是两种可能的趋势互争其实现的过程。在矛盾新旧双方的斗争中,既有新的一方战胜旧的一方,从而使事物向前发展的可能,也有旧的一方暂时战胜新的一方,从而使事物停滞、倒退的可能。这两种可能性都是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都有依据不同的条件、运动的态势而向现实转化的可能性。

  2.可能性和现实性的方法论意义

  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之中,要把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条件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创造有利于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条件;只有遵循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十六)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1.原理

  (1)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关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在巩固量变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引起新的量变。这说明质变对于量变既有必然性,又有必要性,而且只有质变才有新事物的产生和世界的发展。因此,承认不承认质变,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重要标志之一。辩证的发展观既与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激变论”不同,又与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的庸俗进化论相区别。

  (2)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都不是纯粹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它包括阶段性质变(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变化)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事物全局性质未变,个别部分性质发生变化);质变中有量变,主要是指质变中有量的扩张。质变中的量变已不是单纯的量变,它每一步都是新质因素的产生。

  2.方法论意义

  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像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社会的发展也有量变、部分质变和质变等基本形式。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是在保持社会的基本的质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是稳定状态中的连续性变化,社会在这种变化中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对于新生的社会来说,尤其需要稳定的量变过程来建设自身和完善自身。社会发展中部分质变主要是社会体制的改革与调整,它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途径,调整与改革是新建立的社会逐步走向完善的必有之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是社会革命解决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决定性环节,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就是在这三种形式的循环交替中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要获得发展,必须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十七)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内容:否定是事物的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从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1)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从否定矛盾出发,不承认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把肯定和否定绝对的对立起来,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它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的外部否定。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这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周期。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式上看,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曲折过程。因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和曲折性统一的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是“循环论”的观点,认为事物只有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否认发展的前进性;一种是“直线论”的观点,否认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认为发展只有前进。我们在实践中要反对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循环论,在实践中要做到把革命的坚定性和革命的乐观精神结合起来,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革命道路是曲折的。

  (3)坚持辩证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有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形而上学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做法。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要采取批判继承创新的态度,不能全盘继承或全盘抛弃。

  (十八)矛盾转化及其条件

  (1)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事物具体矛盾的解决。

  (2)矛盾转化是有条件的,任何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自然界的矛盾转化条件是自发的,而在人类世界中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解决事物矛盾的转化,都需要研究矛盾转化的条件并创造一定的条件。

  (3)否认矛盾转化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抹杀转化的条件,空谈对立面双方的转化,不仅不能实现矛盾的转化,还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十九)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和防止形而上学

  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它是用联系的、发展的、从而是全面的观点来看世界的。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静止的,从而是片面的观点来看世界的。对立具体表现为:

  第一,辩证法用全面、联系的观点来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

  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过程;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事物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上的变更,没有质的飞跃。

  第三,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的变化看作是单纯外力运动的结果。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在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唯物辩证法全面而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式和过程,从各个方面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将人们的认识停留在某一局部或某一阶段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就是、否就是否”,虽然在日常经验的范围内和科学研究的搜集材料阶段有其存在的历史理由,但这种思维方式一旦踏入广阔的研究领域,便暴露出它的狭隘性和局限性,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由于形而上学所执著的那个“片面”确实是客观事物具有的,使得这种片面认识似乎是合理的、有效的,这就使得形而上学还有定的市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辩证法,必须注意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二十)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发展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科学发展强调人的发展的主体,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协调矛盾各方关系的辩证方式;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