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第一篇 马哲 四

2006年11月28日 来源:你来我网考研社区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一部分 马哲 四、唯物史观

  (二十五)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中的作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是包括以生产方式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基本要素的总和。

  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1)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条件。第二,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三,它以整体方式制约人类发展。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及影响的大小主要受到社会条件即生产发展水平、社会性质和制度的制约。

  (2)意义: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前提下,自然资源不断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广泛利用,地理环境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人化自然”,具有社会性。在社会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人类一方面要按照内在需要去改造自然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生态失调”,这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人类在制定计划时,要有计划、合理的利用资源,按照自然规律和人的需要和谐地去改造自然,确定人和自然的恰当关系,以做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口的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增长率和人口的分布状况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大大超过生产增长率。生产满足不了人口消费和就业的需要,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我国地理环境“生态失调”问题相当严重,人口问题也相当严重,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

  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二十六)社会的实践本质

  这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的科学论断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它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全部社会关系。

  (2)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的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

  (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4)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人们“全部社会活动规律”,即实践活动的规律。这一规律是马克思关于社会本质的科学论断,它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二十七) 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等制度性因素。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政治结构又称政治的上层建筑。

  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政治结构是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部分,国家政权则是它的控制中心,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

  (二十八)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发展规律。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性,这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3.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1)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2)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3)调控社会和人的功能;(4)创新功能。

  (二十九) 文化的功能

  文化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并受到政治结构的制约的。但文化结构一旦形成便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它的独特功能在于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以实现对统治阶级利益要求的认同,从而支配人们的历史行动,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三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它这主要表现在

  (1)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无论政治的、思想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或产生于经济基础领域。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迟或早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谁在生产关系领域中处于主导地位,谁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经济基础不仅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而且也决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2)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包括:第一,服务的方向,一面要千方百计地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完善;另一方面要排除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物,即同有害于自己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作斗争,又同威胁自己生存的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这两个方面是相反相成的。上层建筑作用于经济基础服务于经济基础的过程,就是在“保护自己” 和“排除异己”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第二,服务的方式。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第三,服务的效果,从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即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也可以起到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这些内容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三十一) “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

  1.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只能通过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最终决定力量。

  4.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物质文明程度的标准。

  5.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总之,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了广阔道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就是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经济发展计划,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十二) 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来源于人创造历史的活动,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包含丰富的内涵,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它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宗旨,表达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