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第二篇 马政经 二

2006年11月28日 来源:你来我网考研社区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二部分 马政经 二、货币和货币流通规律

  (三)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

  (2)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流通。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非要足值的货币。铸币和纸币是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中产生的。

  (3)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的。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但其作为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其作用就是自发调节金属货币的流通量。而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储蓄不能发挥这种调节作用,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是由政府货币管理部门加以控制的。

  (4)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过程中的延期支付货款、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的职能,但如果当时支付则属于执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金属货币。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收支手段,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

  (四)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流通的规模是由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即一定时间内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周转次数。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

  在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待售商品总额-赊售商品总额+到期支付总额-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五)纸币和信用货币

  1.纸币及其流通规律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纸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作为价值符号,其代替金、银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纸币发行量要以流通中的所需金属货币量为限。纸币因其本身没有价值,不能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

  2.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如银行券、支票、期票和汇票等。银行券是其主要形式。信用货币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的,它体现着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信用关系。